详细信息
 青年人,读书永远在路上
发布日期:2019-11-01

  青年人,读书永远在路上

 

       ___《读书与人生》发言稿  

 

林佳卉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晃十几年匆匆而过。有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庆幸的是还有很多东西可以通过某种方法积淀于我们的心灵,保证我们生命的质量。我们多多少少都读过一些书,却少有人来思考读书之于人生的意义。今天非常荣幸能与大家共同探讨“读书与人生”这个话题。

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毫无疑问,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我妈妈,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新华字典》,没有我妈就没有我,没有《新华字典》我就不会认识那么多字,看那么多书。在我人生中书籍的意义在于为我打开了一个世界,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以为世界只有我的家乡白城那么大,生活的半径很小,但当我开始识字,又开始试着翻开一本又一本的书,我的疆域被大大的拓展了,我神游了中华大地,感受祖国山川的秀美。虽然没去过庐山,却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中感受到了庐山瀑布倾斜而下的壮阔;虽然没到过泰山,却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中感受到泰山的雄浑高大;虽然没去过云南,却从沈从文的《边城》中感悟到汇溪小城的妩媚动人。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团购过一套初中生必读名著,其中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等等12本名著。但却只是些中心思想和文章梗概,而后来当我遇到了原汁原味的作品时,却不想再看了,因为我觉得我看过了,后来我才知道我其实是错过了,错过了很多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直到上了大学参加工作以后,才知道自己和别人的悬殊差距越来越大,我开始疯狂的看各类书充实自己,却都有一种亡羊补牢的感觉。

    有了这种意识后,我变得不安分起来,我意识到我和别人有学历上的差距,有文化底蕴上的差距,也有见识与格局的差距,我在考虑怎样才能缩小这些差距呢?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迈开了第一步—考研,我开始制定计划,选学校,选专业,买书,学习,当时选的学校是吉林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择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那从基础词汇和长句开始吧……那个时候我在客运三队,上三天休息四天,时间很充裕,零星的时间记单词,记公式,大块的时间去学习专业课,休息在家几乎没有没有两点以前睡觉的时候,每天陪伴我的都是这些考研的书籍,生活孤独却也充实,学了小半年被告知即使考非全日制研究生也要在学校上够课时并且按时参加考试,很无奈,这一步没有顺利踢开。一路走来,在那些个夜以继日的备考复习中有太多让我难以忘怀的时刻,有家人的鼓励,也有他人的嘲讽,当然曲或直并不影响我人生的目标,起码在这条路上我见识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也收获了不一样的感动,最重要的是在最后决定放弃考研的时候我把铁路客运服务的常用英语学会了。Ladies and gentlemenThe train crew from Shenyang Rail welcomes you onboard and wishes youpleasant journey.(女士们先生们,欢迎乘坐沈阳铁路局担当的列车,我代表全体工作人员向您问好,祝您旅行愉快)。

    然后不久,我迈开了不安分的第二步,报考公务员,同样的过程,制定计划,选城市,选岗位,买书,报班,学习,我当时报的是白城铁路检察院,审核通过参加考试,上线了但只要一人。第二步又没有顺利踢开,但同样我也得到了收获,对我生活里对法律和时事政治的空白得以补充,对名人名言和写作又是一次经验积累。

这之后我安分了,踏踏实实的上班,放下为了考取功名的书籍,在休班的时候会去市图和书店逛逛,一开始是因为虚荣想发个朋友圈拍个照,让大家看我的业余生活多雅致,后来我彻彻底底的爱上了这样怡情养性的地方,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时候我可以谈曹雪芹、谈路遥;谈《平凡的世界》、谈《活着》;谈金庸的武侠小说、谈J.K.罗琳的《哈利波特》……今天我要透过下面几本书,给大家讲讲阅读带给我的经验和体会。

                  (一)《曾国藩》《道德经》

曾国藩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毛泽东评价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读《曾国藩》书里写的曾国藩一生的最顶点就是皇帝请他吃了顿饭,他坐在皇帝的侧面,风光如临巅峰,又伴生着很多焦虑,我突然领悟到了生命的真相,每一处都是挣扎,凡事都有好坏两面,这就引出了读书的意味,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佛教讲苦集灭道,什么意思呢?苦,就是每天你要面对的事情,集,是你要把苦归纳收集下来之后面对,灭就是想出办法来把它给解决了,道,就是变成共通的规矩,可以应付你将来的事情。

时光不会停留,一切终将朽败,你要面对这种事实,人类面临的问题永远得不到终级的解决,像一场永不停歇的博弈,好的书籍会不断教给你,怎么积极乐观去面对这样一个实则消极的过程,书中你会读到跟你有着同样经历的人,在那个死路尽头记录下来的所思所想,帮你推开一扇新的门,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走的久了,回头看那段历程,看到自己的进步,社会在进步,又感到很快乐,而且心安理得,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一定比悲观的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虽然人生的真相更值得悲观,这就是曾国藩给我的启示,他帮了我很大的忙,让我沉静下来,知道如何以20几岁的年龄去贴近50岁,60岁,70岁,80岁的心境。

之后我又读了道德经,菜根谭,了凡四训,老祖宗足够聪明,多少年前就已经总结出人生的真相?宇宙运行的规律,而成长是什么样呢?就是一路摸爬滚打,撞够南墙,伤痕累累之后,再回头想想老祖宗的话,觉得他是对的,他们告诉我,无私为大私,江海之所以辽阔包容,只因其甘愿处于最低。柔软是生之信号,坚硬是死之气息,杯满则溢,走到一定的时候,要敢于清零。里面太多的词句让我豁然开朗,内心更加平静,这些书是可以反复翻阅的,这是一种深阅读,缓慢持久的,为你注入一种能量,他帮你打开世界,但你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它与你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你度过一段时光,让你回味出无用为大用的乐趣,他带你面对内心,面对人性,面对生命,他还可以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在你行走艰难时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

(二)《长征》

一周前的某天,在凌晨3:56的时候,终于合上了手中这本《长征》,好像松了口气,期间也一次又一次落泪。这本书的作者是军旅作家王树增,这是一部历史六年历经艰难的厚重之作,因为总觉得这本书无味所以一直没想着拿出来看,直到今年建国70周年,才想起翻看,结果也是断断续续看了不到一半就扔在床头,前几天因为晚上睡不着的缘故,于是躺在床上一口气把它看完了,到合上书的时候,发现已经凌晨快四点了,外面的天已经亮了。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不知道现在念小学和中学的小孩子对长征有什么样的概念?我的印象中,有关长征的内容一直充斥着我的整个儿童和少年时代,无论是《思想道德》课还是语文历史,都经常有关于长征的教育,更不缺乏“长征精神”的灌输,我关于长征的印象也来源于小学课本上的《红军飞夺卢定桥》到中学语文书中陆定一的文章,从红军大合唱到电视屏幕,电影荧屏上的《长征》,从松潘县红军长征纪念园中的雕塑到毛泽东长征途中写就的一系列流传至今的诗词,还有那首脍炙人口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电视连续剧《长征》我看过很多遍,即使这样,每次当片子结尾时,所有人挽起手来,在下着瓢泼大雨的松潘草地边缘迎着暴雨唱起“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时候,我依然会抑制不住的激动起来。所以,无论在意识形态方面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很赞同王树增在这本书前言中所说的那句话,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须的永不磨灭的信念,长征信念是不朽的象征。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70岁华诞,读读七十多年前那个历史,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不提什么解放全中国全人类的大话,从长征的红军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对一个理想和目标,不懈追求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和那种身处逆境历经艰难困苦,仍然顽强,不向强权低头,仍然拥有快乐和自信的心态,永远是值得珍视的。长征的残酷和艰辛,让人震撼,作者还讲述了在长征中的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的去接触长征的历史。比如那些在过草地时,把粮食让给一个迷路母女的小红军,他最后自己饿死了。比如那个连着看到两个兄长丧身的女红军。比如那些长征中分娩被迫留下自己骨肉的情景,他们的骨肉基本失去消息。比如那些战斗中受伤被留下疗伤的战士,他们大多被伤害。比如担任攻坚的战士,他们大多牺牲。比如那些担任后卫任务的军团,有的伤亡90%以上而不得不取消番号。感谢前人,我们不用面对生命极端轻贱的年代。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当年红军将士大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是靠着英勇顽强、前赴后继、压倒一切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胜利。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长征路,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学习,不断辩证思考,去领悟长征精,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在人生中不断激励自己,鼓舞自己,以先锋为榜样,做新时代的好青年。让我们铭记昨天的长征路,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憧憬未来的“长征路”。

(三)余秋雨的作品

读余秋雨老先生的作品,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霜冷江河》到《千年一叹》余秋雨用它那独特的思维视角,将山水人格,历史,文化,哲学,生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俯仰古今,见微知著,从尘封的历史与秀丽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理性与内涵,《阳关雪》中,他对古战场的描写,“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如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吐,又一阵烟土,都飘散远去。”整齐的句式,严谨的句子,生动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尤其是引用了王维的诗句,“劝君更杯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人仿佛看到唐人风范,沉思历史的沧桑,在《三峡》中引用了余光中的《寻李白》,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写出了李白的诗情,也写出了李白的人格。《苏东坡突围》一文的语言更是典雅绮丽,文中引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尽了东坡真正精神上的孤独,尤其是结尾对成熟的论述更高一筹,“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阅读就像一段旅程,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从头开始,也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一直走到终点,有的书很厚,其实很薄,有的书很薄,其实很厚。有的书你匆匆浏览了一遍就是读完了,有的书当你读过1/3就是读完了,有的书可能只看目录就是读完了,有的书你读了两遍三遍甚至更多,但还是没有读完,有的书越到结束,越会恋恋不舍,字字句句都要用心去感受,它意味着生命中一段特殊的相遇,让你不忍告别。我们读书读的是什么呢?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也许大家会抱怨说:看过也记不住,翻过就忘记了。请大家不要懊恼,苏澈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人类大脑的机能十分神器,不要在乎表面上的记住与记不住。该记住的总会记住,该忘记的总会忘记,该失而复得的总会失而复得。大家轻轻松松的读就好了。

   《古兰经》里讲:“求知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主命;求知从摇篮到坟墓”。也就是我们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尤其是年轻人 要成长成材高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读红书。从中汲取健康成长的政治营养,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那么,我们说不读书的年轻人是没有出息的的年轻人,是没有前途的年轻人,青年人读书永远在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