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老列车乘务员们当年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9-07-30

讲好铁路

故事专题

   老列车乘务员们当年的故事

     长春客运段关工委  王俊成口述  李文有整理

 

我今年70岁。1968年当兵,1971年复员入路,先后做过运转车长、列车长、科室主任等工作。2006年3月二线,2010年退休,2015年1月开始至今,在关段工委做关心下一代工作。

今天,我作为一名多年在列车乘务的“老铁路”,我认为很有必要在当前开展的“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活动中,把自己所经历的昨天,向青工们讲述出来。这对于广大青工更好地了解铁路客运事业的历史,激励青工传承和发扬“老铁路”艰苦创业的精神,争做新时代有理想、有志向、有作为的青工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我们这一代“老铁路”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把就所经历的《老列车乘务员们的故事》讲述给青工朋友们。

一、老列车乘务员当年乘务的列车

1971年,我刚到客运段的时候,那个时候还叫列车段,全段只有千十来号人,只有三个客运队:一个是营口二队、一个是北京三队,一个是白城四队,当时就这么三个客运车队,所有餐车工作人员都是和车班乘务员混编在一个班组,由车长统一管理,大约80年代之后才分出去,单独成立了旅行服务车间。另外,有一个专门负责接发货物列车的运转车间;有一个在大库专门给客车刷车皮、擦玻璃、上煤、上水的后勤整备五队;还有一个在站台负责售货和餐料加工的六队。三个客运队担当的列车只有9趟车,最长的是长春至北京,其次是长春到营口、白城、榆树和长春—四平—中德通勤小客车。因为小客车运行里程短速度慢,人们当时都叫它“小逛荡”,这个绰号一直叫到现在,一提起“小逛荡”路内外没有不知道的。

当时,我们担当的这几趟车的车体和设备,除了北京稍好点,营口和白城都是50、60代的老式绿皮车,基本都是长途车甩下来的“淘汰车”和“杂型车”,榆树和“小逛荡”大部是小日本留下的“伪满造”,甚至有时车体不够用还挂上“大拉门”和“大闷罐”,连榆树车的软席都一半是软座一半是硬座伪满时期留下的 “软硬和造”。所有这些车的状况,用一句话概括,即“车体陈旧,设备老化、将就运用,没有办法”。北京三组车体、三个包乘组,三天一趟,跑两趟休三天;营口和白城都是两组车体,两天一趟,跑两趟休一趟。所有列车都是“冬天烧锅炉,夏天靠电扇”,那有什么空调,连想都不敢想。尤其厕所大便池全是鹅头式的陶瓷大便器,一些不常出门的旅客不会用,大小便专门往鹅头上便,到了冬天一个区间就冻得梆梆的,乘务员只好用开水浇,熏得直恶心,根本喘不上气来。浇不开就等到站停时,在站台上拿铁钎子从下往上捅。由于上边浇了开水,再从下边往上捅,稍不注意“哗”地一下,就连屎带尿地崩一脸浅一身。特别是到了80年代以后,到我2006年二线之前,我们段的车才一点一点开始增加,车体由过去老式车体逐步更换了新型车体,由过去的凡趟车逐步加开了长春到天津,后来延长到常州,又到真如(上海西),直到1998年进入上海站。在这个期间还增加了西安、广州、北京等,由过去的直快变为了特快,并增开了z61/2次进京列车,列车的车辆状况和设备随着铁路的发展逐步开始好转。直到现在发展到了承担56对列车,仅动车就高达26对。由落后的“绿皮车”和“伪满造”,逐步发展为“子弹头”式的“和谐号”、一站到底的高铁动车等,几乎所有的车都有空调,实行了集便器,而且不少车实行了自动式塞拉门,很多车上的电气化装置连我们看都没看过,随着车体和设备的发展,车上的一些装饰和服务备品也越来越高档化、现代化和人性化。

二、老列车乘务员当年的劳动强度

我们关工委的几位老同志,都是70年代入路,都跑过车,都饱尝了过去的艰辛,都是流着汗水干过来的。

那时,列车两头始发整备都是自己干,那像现在还有保洁工。特别是一些长途车都要提前4、5个小时入库,首先与看车人员进行交接清点备品,之后开始从天棚到行李架、从坐席背靠到橙子腿,从橙子腿到坐席底下的暖气管,从洗面间到厕所,从连结处到四门,都要一个部位、一个部位擦抹到位。特别是暖气管下的污渍、橙子腿周围的“黑眼圈”、地板上的“口香糖”、还有连结处和四门的痰迹、大便器的尿碱等死角死面,我们都是用修旧利废自己制作的 “小铲子”、“小刷子”、“小挠子”、“小钩子”、“小墩布”和“钢丝挠子”等“五小工具”,一点点地抠、铲、擦、蹭、挠,直到无死角死面,物见本色为止。

在搞完大面卫生后,卧铺车的乘务员要铺单子、套被套、套枕套、卧具摆放整齐,窗帘拉摆一致,并给每个铺空暖瓶灌满开水。硬席车厢每个茶桌都要摆上印有铁路路微的糖磁大茶杯,消毒之后在大面坐席茶桌摆6个,小面坐席茶桌摆4个,供旅客饮水用,每个大茶杯至少也有八两重,终到还要收回来。

运行途中的卫生和服务更难搞。由于那个年代车少、人多、客流大,公路交通不发达,各趟列车都常年处于严重超员状态。特别是进京进沪的热门车,赶上节假日行李架上、厕所里、洗面间、连结处、坐席底下到处都是人,根本没有落脚之处,站停时旅客上不来车,都让你用脚往里踹。“小逛荡”更不用说,经常关不上门,车梯子都挂满了人,站停时旅客从车窗爬上爬下几乎是家常便饭。不要说搞卫生和服务,就是从车厢这头挤到那头,也要出一身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老乘务员们照样按照作业过程走,不减化一个过程,不少说一句话,不少干一个活,不少走一步路。卫生不好搞,就采取“移动清扫法”,一个人一个人挪动扫地和擦地。那个年代列车还没实行不吸烟,每个座位空都有烟灰盒,一个大区间烟灰盒里的烟头就塞满了,乘务员还得一个空一个空地去掏,从这头到那头一次就掏几撮子烟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进京进沪车始终保持地面无垃圾、厕所无粪便,终到“三不带”,甚至地板上连一个火柴杆都找不着。

为了保证旅客饮食饮水,长途列车每节车厢都有一个用铁皮打的大水壶用来给旅客送水,比大水桶小也小不了多少,灌满水少说也有20斤重。有的个头不高或体格较弱的乘务员用起来非常吃劲,特别是那些女乘务员拎起来更是吃力。从长春到北京,一个单程,乘务员至少要给旅客送20壶水,而且要在旅客座位面前接杯倒水,一杯一杯送到旅客手里。一节车厢送一遍少说也要两、三壶;乘务员们送上一壶水,就是一身汗。遇上客流大时车厢不好送,就利用站停时间从车窗送,车长还带领“三乘一体”成员组成送水小分队给旅客送。那时,哪有电茶炉,一色都是烧煤的铁茶炉,每个车班都配备了烧水员,烧水员把水烧开后,用扁担挑着大水桶往各车厢的保温桶里倒,然后乘务员再一壶一壶地往车厢里送。不仅如此,一日三餐还要帮助餐车卖盒饭。那时的盒饭都是铝饭盒,饭和菜都装在一个盒,而且要回收循环使用。一个大袋子30盒,一节车厢至少两大袋,袋子都是用凡布做的。餐车人员送到车厢后由乘务员负责去卖,有时两袋不够,还得去餐车取。旅客吃完后,乘务员还要把饭盒收回来,再送到餐车,下次再用。不像现在,都是一次性饭盒,而且量不大,更用不着乘务员去卖。特别到了冬天还要烧锅炉,一个个满身是灰,小脸确黑,总是忙的团团转,混身全是汗。

从运行速度和乘务时间看,慢车是一站一“磕头”,快车几乎是二等站一小停,一等站一大停。不仅乘务时间长、而且休息时间短,运行速度也就是一小时60公里左右。从长春到北京需要16、7个小时,长春到上海要36个小时,和现在根本没法比。仅以北京为例,那时长春到北京三天一趟,跑两趟休一趟,一个月要跑六趟,而且休班时还要用一上午时间到车队参加学习,实际上跑两趟才休两天。这两天有时也保证不了,车队还时常组织休班人员到车库搞卫生突击,根本得不到正常休息。那时列车的甩挂也很频繁,凡遇有甩挂任务,休班还要来帮助倒换卧具,甚至缺人顶班“连轴转”。特别是到了冬天新老兵运输时,每年都要开专列,那些走军列的乘务员几乎一个月下不了车,什么时候接送完新老兵什么时候才下车,一色在车上啃面包、吃咸菜、喝开水,回来时很多人的脸都暴起了皮,嘴唇都裂开了口。赶上年节,一些列车还要在折返站倒短套乘。想起那个年代,我们的老乘务员吃了很多苦,也真是遭了不少罪。

三、老列车乘务员当年的工资及待遇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年青乘务员大多数都挣34块钱,当兵回来的复员兵稍微高一点是40元,就是这个钱一直挣了多少年。当年,机务段蒸汽机车的司机都和我们差不多,副司机“小烧”才挣38.6元。老一点同志才开46或50多元,那就算高工资了。和现在相比,工资翻了上百倍还多。那时除了工资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外钱,根本没什么补贴。什么这个奖那个奖,这个费那个费,啥都没有,就那点死工资。相反,遇到评先晋级或长工资时,车队一些党员、干部、车长和班组骨干都主动往后稍,你推我让发扬风格,尽量把好事让给那些吃苦耐劳的乘务员。特别是长工资,那年头不像现在一年长一次,长一回就是几百元,而那时多少年也长不了一回,这次长不上,下次说不上什么时候才能长,而且长一回也就长6、7块钱,就是这样很多老同志都主动让出去,这种风格现在回忆起来实在是太可贵了。那像现在,乘务员们的工资平均都在5、6千元左右。那时也就有点乘务费,后来多少年后才开始有了微不足道的收入奖。乘务费当年才一小时二分五,还要按车上纯乘务时间算,地下整备和折返站待乘时间根本不算,北京一趟好像才4角5分钱,刚够车上的乘务饭钱,去了给饭钱根本就不剩务费。

从职场环境和着装看,和现在更是没法比。我刚上车时,哪有服装,都是自己的衣服,穿啥的都有,五花八门。我们一些复员兵,穿的几乎都是转业兵的衣服,背的都是从部队回来的挎包,除了装点牙具什么都装不下。特别在那个年代,物资比较缺乏,很多亲戚朋友都要求你捎东西,而且领导要求还很严,捎买带不让超包,就凭那个小挎包,什么都不好捎,连更换的衣服都带不了。后来到了80年代以后,全路才逐步开始实行统一着装。刚开始的服装,还是防苏式立领两兜蓝色的“的确良”制服,后来又改为四个兜,再后来进京进沪乘务员开始定做布料稍好的服装。所有这些服装,都是采取公家补贴和自己掏一部分的合资办法,每个月都要从工资分期扣款,和现在乘务员的着装根本没法相比。

从办公环境看,当年也非常差。从我到段一直到90年代中期,几十年我们段都是挤在汉口街的老段办公楼,这个楼还是小日本留下的老楼。当时,一楼是铁路商店,地区食堂。从二楼到四楼才是我们段的办公场所,而且每一层面积都不大,房间也不多,现在的三楼东侧那一面还是90年代中期由于车队不断增加后接出来的。二楼,设有保健站、运转车间和工会大会议室。三楼有段长室、书记室、乘务室、财务室、加上三个客运车队的办公室;面积比较小的四楼有人事室、保卫股。当时也就这么些机构设置。所有乘务工作都是由乘务室负责,一人管乘务组织、一人管专运、一人管旅服餐茶、一人管运转,一人坐摊负责车长交接班和处理日常事务,所有车上出现的具体问题都是由乘务室负责,就连代用票收发审核都是从下边抽上来以工代干的人员,根本没有定编。后来由于列车和人员不断增加,才逐步增加了办公室、收入室、安全室、教育室等。而且每个科室都比较拥挤,用的桌椅板凳,有不少都是日伪时期留下来的,有的办公室板凳不够用,还有过去四个腿的长条“马橙”。下边的车队一个车队只有一个办公室,根本没有学习室,乘务员出乘点名或学习开会都在车队的办公室。车队每天就像商店和市场一样,人来人往,整天乱乱轰轰,外站的乘员到着和出乘根本没有休息的地方,只能是来回跑通勤,得不到很好休息。党委书记和副书记共在一个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段长和几位副段长同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如今,真是今非昔比,办公室像个办公室,学习室像个学习室,而且设有食堂和乘务员待乘室。办公设备都实行了现代化的微机联网和无纸化办公,不用出屋就可以办事。我们那个时候,不管大材料还是小电报,清一色都得用手写,份数多就得用复写纸去腾写,有时写的手指都磨出了血。全段只有一台手动铅字打字机,什么材料都得领导批了后才能给打字。特别是现在当你走进新的办公楼,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更有了明显的变化,各类醒目美观的宣传标语和宣传栏,把各个楼层装点得焕然一新,到处充满了正能量的氛围。而且,我们车上的乘务员都配备了耳麦,有什么事,根本不用来回跑。乘务员的休息室如同宾馆,乘务员的服装洗衣厂专门洗涤,整个办公环境和职场环境真是今非昔比。

四、老乘务员们当年涌现出的先进事迹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基本都是随着新中国诞生一起长大的,都有着对党和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和感恩思想。工作上都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有一种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生活上也都十分勤俭朴素,都是靠那点微薄收入养家糊口,根本没有其它收入。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乘务员们,在列车这块流动的土地上,不声不响地默默耕耘着、无私奉献着。几乎听不到有人叫苦,有人喊累,有人向组织上讨价还价,有人计较个人报酬,有人伸手向组织上要荣誉、要待遇。大家可能都知道,当年抗美援朝时,作家魏巍曾写过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高度赞美和颂扬了爬冰卧雪的志愿军战士。当年,我们的乘务员虽然没有像志愿军那样艰苦,但他们都是用汗水铸就着铁路企业的未来,用奉献精神推动铁路企业的发展,也可称得上是当代铁路窗口的“最可爱的人”。

就是这些最可爱的人,在那艰苦的年代,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先进典型,涌现了无数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据不完全统计,仅我们一个段就涌现了16 名全国、全路以及省、市级的劳模,涌现了多个全路、全局、省、市级各类先进群体。特别是连获多年红旗列车殊荣的59/60次列车,还有进沪的上海车,可谓是全段培养人、教育人、改造人、锻炼人的大熔炉和大学校。很多的典型人物和先进群体都出自于这两趟列车,多数出自北京车,很多乘务员都是从这两趟列车陆续走向各级领导岗位。尤其是90年代初期,59/60次列车与北京国旗护卫队、147/8次列车与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共建的事迹,曾名扬全国、轰动全路,直至惊动中央领导,成了全路塑造窗口形象的排头兵。

现已年过七旬的原北京车队的老乘务员苏风琴,自入路以来,时刻牢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对旅客胜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从一名普通的列车员一步一个台阶地担当了列车长、北京车队的副队长,直到副段长,并光荣出席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8年3月29日原国务院李鹏总理在吉林代表小组会上与她交谈时,亲自在她的笔记本上题写了“铁路一定要把安全运输放在第一位”,这个题词至今一直成为激励和鞭策全路员工保安全的座右铭。也正是她这个班组当年创造了“三封遗书谢列车”的事迹。事情发生59次列车,北京要开车时,6号卧铺车抬上来一位身患肝癌晚期的老教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要赶回家与亲人见上一面。当时,苏风琴做了特护安排,给他送水、送毛毯,餐车还送来了鸡蛋面。夜深人静的时候,车长和乘务员一直守护在病人的身边,像儿女一样地照顾,这一系列的服务,深深打动了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他先后三次让人扶起来,用颤抖的手在意见簿上给列车写表扬信,最后有气无力地哆哆嗦嗦地写了“亲人”两个字,就再也写不下去了。事后老人的儿子来段感谢时说“我父亲回家三天就去世了,临终前也没给我们留下什么话,却给车上留下了三封感谢的遗书。”从此,《三封遗书谢列车的事迹》通过媒体的报道,很快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北京队的老列车员张文,在1972年7月的一次乘务中,天津上来一位妇女抱着一名5岁小女孩,当时人比较多没有坐,而且孩子发高烧,一天也没吃东西。张文知道这个情况后,通过动员旅客给母女俩安排了座位,随后送来开水帮助服了退烧药,又联系餐车给孩子做了稀粥,谁知不一会孩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脸烧得通红,还有些抽搐,喘不上气来,孩子的脸憋得确青,如不及时抢救孩子随时有窒息的生命危险,母亲急得直哭,通过广播找大夫也没找到。就在这危急关头,张文跪在地板上先后三次嘴对嘴地给孩子吸痰,终于把孩子嗓子里的痰吸了出来,小孩哇地一声哭了出声,孩子得救了。孩子的母亲要给张文跪下,被张文扶了起来,在场的旅客纷纷暴以热烈的掌声。一位旅客在意见薄上这样写道“一年出差常在外,未曾赞过列车员,今日踏上60次,雷锋就在我眼前”。1973年,张文光荣地被评为了长春市的劳动模范。

70年代的老乘务员李风云已是孩子的妈妈。由于孩子小,她见缝插针刻苦钻研业务,哄孩子时把站顺编成儿歌唱,洗衣服时把换乘时刻贴在墙上背,做饭时把规章放在厨房看,夜深人静时她悄悄背画全国铁路示意图,先后多次参加全路、全局技术业务表演赛,曾被誉为“活地图”、“活里程表”,被铁道部评为全路劳模,后又被提为列车长、直到车队副队长退居二线。

1994年8月6日,东北、华北等地骤降暴雨,京哈、京沪线的路基多处被洪水毁坏。我们段担当的长春至北京的59次、长春至上海的147次、长春至天津的281次三趟列车分别在返程途中阻隔在外,仅桃园站281次就停留16个小时。在没水没粮情况下,乘务员们冒雨抬水买粮。8月7日的0点25分, 59次奉命在扶宁站停车,直到早晨5点还没有开通的消息,当时的列车长即现任的副段长郑重,当即采取了三条应急措施,要求全体乘务员一要保证旅客饮食饮水供应;二是组成治安巡逻小分队保证旅客安全;三是要求所有乘务员坚守岗位搞好车内重点服务。在盒饭不足的情况下,乘务员任何饿着肚子,确保旅客饮食供应。列车在扶宁停了7个小时后走走停停地驶向了秦皇岛,谁知又在这里停了7个多小时。在餐车没煤没粮的情况下,乘务员们分别下车用编织袋到车站背煤,到附近买餐料,在保证餐车正常开餐外,还做了2000多份盒饭,为老弱病残送去了120份面条,确保了旅客的就餐。8月8日7点15分,59次列车终于安全地返回了长春站。当时,乘务员们都欢呼了起来,旅客们也都纷纷拉着车长和乘务员们的手说“你们真不愧是红旗列车呀!”上海返程的147次列车受阻了24个多小时,当时软卧有一位70多岁的台湾籍旅客去吉林弟弟家探亲,在车上临时患了感冒又没带药,此时看软卧的列车员唐哲也在感冒,带的药也不多,主动把药送给了旅客。这位旅客在意见薄上写道“我在大陆的列车上和在家一样的亲切”。

    当年,三趟列车的感人事迹,我们关工委的副主任李文有曾以《为了千万旅客的平安》为题报道了他们的事迹,《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路内外大小报给予了广泛宣传报道,路局局长和党委书记分别做出批示、路局客运处专门向全局客运部门发出表扬通报。时隔22年,电报的原文我们关工委副主任李文有至今还在保留着。电报原文说“长春列车段59次、147次、281次列车在途中受阻的非常情况下,首先想着旅客,一心为了旅客的感人事迹,为我局路风路誉增了光,路局特此通报表扬。路局要求,各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很好学习8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学习他们这种在危难时刻首先想着旅客,一心为了旅客的高尚精神,树立铁路客运职工良好形象”。

类似这样的突发事件,每年的暑运和冬春运,由于水灾和雪害影响时有发生。每次,在危难时刻,乘务员们都是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总是把危险和困难留给自己,把安全和需要让给旅客,越是在关键的时候,越是方显“人民列车为人民” 的宗旨本色。老同志们都知道,50年代末,沈阳客运段担当的沈阳到北京的11/2次特快列车,在洪水灾害面前临危不惧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英雄事迹,并拍成了《英雄列车》的电影。虽然我们列车的事迹没有拍成电影,但却永远留下了永不消失的无名英雄的身影!

几十年过去了,我不知道当年那些老乘务员们都是谁,但就像一首歌中唱到的那样: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就是为了广大的旅客,为了我们长春客运段的建设和发展,为了铁路企业的美好明天。

当年,我们还有很多老典型。如:全国劳模、“五一”奖章获得者、曾出席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被誉为“列车的女儿”——张春成;小线榆树“绿皮车的好车长”、火车头奖章获得者、长春市劳模——袁玲;还有被评为长春市的“服务明星”、沈阳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火车头奖章获得者、被誉为“打工妹入党”的——石磊等等,在他们的身上都有很多说不完讲不尽的感人故事。

长春客运段的创业和发展的史册上,将永远铭记着他们的功绩!人们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广大的旅客更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如今,我们一些老同志离开了心爱的列车,离开了无限热爱的平凡岗位。可是,他们当年那种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爱岗敬业精神;那种不求索取、不计报酬、不讲待遇的无私奉献精神;那种勤俭节约、修旧利废、公而忘私的艰苦奋斗精神;那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争先的顽强拼搏精神,仍然在我们的列车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相信,这些精神,必将成为我们新一代乘务员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些精神的激励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路上,我们的铁路客运事业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美好的明天!(稿件整理:李文有)

              

 

 

2019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