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朝阳的人
(电视专题片文学角本)
王德全
[序:音乐起 渐强]
[画外音]
当朝阳把金子般的光芒洒满大地,当和风徐徐吹起,当新的一天迸发出勃勃生机,你会看到,长春市西安桥外铁路宿舍走出一位老人,他身材削瘦,却精神矍铄,炯炯有神的目光充满刚毅与柔情;骑在一辆破旧的老牌永久自行车上,他昂首向前,迎着朝阳,迎着和风,坚定、从容地走进万道霞光之中。
他,就是荣获中国关工委“最美五老”提名奖获得者、全国铁路、辽宁省、长春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称号,长春铁路车辆段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维余。
此刻,孙维余正默默地吟诵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志见示》。他尤其喜欢“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两句。是啊,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它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而孙维余,就是要以他瑰丽的晚霞托举起全段226名青年职工那充满朝气、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灿烂朝霞。
他做到了。
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对青工传帮带的重任,宽阔的胸膛装下了关心下一代的使命。
他用心为青工撑起一片爱的绿荫,用汗水为时代列车加油助推。他是铁路人的骄傲,是关工委的自豪,是关心下一代的典范,他坚实的足迹正在关心下一代的征途上不断延伸。
[推出片名]
托举朝阳的人
说起孙维余,不得不说他撰写的《我的出师表》。
孙维余的“出师表”虽然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名字大致相同,意义却天壤之别。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为封建君王包打天下的表白,孙维余的“出师表”则是一个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的事业披肝沥胆赴汤蹈火的铮铮誓言。
2005年8月,因为铁路机构的重组,一些人要从岗位上退下来,孙维余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离开他为之奋斗,为之付出汗水与心血的高级工程师的岗位。
他真的舍不得离开培养他成长的车辆段,自1970年北京交通大学车辆专业毕业,他第二年就来到长春车辆段,42个春夏秋冬,42载雨雪风霜;多少个日落日出,多少个不眠之夜,他把自己的技术和心血都泼洒在他所钟爱的岗位上;
他真的舍不得放弃他正在研究的新型客车集便器这个难啃的课题。为了这个困扰新型客车检修的难题,他绞尽脑汁,不舍昼夜,如今已经成果初显,就要转化成生产力;
他更舍不得离开他正在带着的几个青工徒弟,他们正在成长为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客车运用检修的工匠…….
[孙维余同期声]
“我们肩负历史的重担,五次大提速使我们铁路员工具有一种光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像战士一样,正在冲锋陷阵之时,却有人命令你撤退,真有一种临阵脱逃的感觉。如果拿着工资吃闲饭,将使我心不安。”
“我与铁路结缘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并愿意把自己的技术与才能全部奉献给铁路,当一辈子铁路员工。即使有一天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到来的时候,请把我的骨灰也撒在我为之奋斗的京哈线上,让我永远与铁路在一起。中国古代三国的诸葛亮还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新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更应超越古人。”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有与事业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
孙维余的“出师表”以共产党人火热的情怀,以“五老”的高风亮节,以高级技术人才的坦荡胸怀,打动了段长,打动了党委书记,打动了全体班子成员。
[段长的同期声]
“关工委老同志是我舍不得、放不下、离不开的帮手,也是我的良师益友。”
“(他们)关键时刻冲得上、急需时刻顶得上、紧急时刻用得上。”
“关工委老同志以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勇于承担、甘于承重、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成为全段干部职工本的榜样,高素质的‘五老’必定会带出高素质的青工。”
经过一番权衡,段里安排孙维余到段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孙维余先前就是对青工进行思想、技术传帮带的典范,就是工程和课题研究的骨干,就是技术攻关能手。
段关工委也正需要这样的人,因为这里有他施展才华的无限空间和广阔平台。就这样,孙维余怀揣感恩之情,怀揣为企业贡献余热,怀揣为青工洒下余辉的雄心壮志走进了长春车辆段关工委。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从在职高级工程师,到退下来的关工委副主任,这是一次角色的转换,也是孙维余人生一次华丽的转身。
在关工委这片天地里,孙维余如鱼得水,无论是技术攻关帮助段里解难题,还是思想、政治和技术上对青工进行传帮带,他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把桑榆晚霞托举朝阳的阳光事业做得风声水起,有滋有味。
随着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客车车型更新换代频繁,而国外新技术的不断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相继应用,这被称之为“四新”的问题,已经成了运用和检修的一条拦路虎,成了全段上下不可回避的一道难题。
而面对这一难题的又多数是青年职工,他们文化底子薄,技术素质相对较低,往往在难题面前百思不得其解。
最大的难题,也是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首推客车真空集便器。这是一个全新的装备,从前没见过,也没听过,故障一出,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常常是故障出来了,担当运用检修的青工们的头脑还一片茫然,无从下手。
这是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一块极为难啃的骨头。
孙维余坐不住了,以关工委“五老”的责任和意志,他重返一线,继续啃图纸,找故障,梳辫子,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为了帮助青工提高技能,让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真空集便器的检修,孙维余给自己定了调子:
青工技能培训要亲自上讲台,
实做培训要具体做指导,
技术比赛要主动当顾问,
现场演练要自觉当教官。
孙维余把这“四要”看作自己对青工进行传帮带的“四项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画出了集便器常见故障判断程序图,
他绘制了集便器故障处理统计表,
他撰写了故障处理简易教材,
他制作了故障查找与处理幻灯片……。
他用一个喷雾器的使用过程,把复杂的抽真空原理讲得明白、透彻;
他用一张纸、一杯水就把陌生的真空漏泄故障判断出来了,青工们听得明白,学得也透彻。
一张张图表,送到青工手上,
一份份简易教材发到青工手里,
一堂堂培训课坐满求知若渴的青工,
一场场幻灯让青工收获了技能也收获了信心……
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孙维余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大年三十也和往常一样和徒弟一起研究集便器故障判断与处理方法。一点一滴都彰显了孙维余对企业的忠诚,一言一行都表露出孙维余对青工的关心与大爱。
为了把自己所掌握的一切和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摸索出来的新装备故障处理经验全部传授给青工,孙维余在车间收了一批徒弟。
他的徒弟也争气,个个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技术,个个都有长足进步。2010年车辆段评选出的“十大”技术业务带头人中,有8名青工是孙维余的得意徒弟。爱徒姜龙在一次集便器大整修会战中,一举破解759件集便器故障,姜龙也因此成为集便器检修的行家里手,并被路局命名为“专业技术标兵”。他担任工长的辅修班组被路局命名为“姜龙先锋维修组”,成为全局25个品牌之一。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徒弟们不但在孙维余身上学到了技术,掌握了破解难题的手艺,也感受了孙维余甘为青工做人梯的高风亮节。
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新装备的故障查找、判断、处理方法,孙维余用四年多时间编写了10余万字的《铁路客车真空集便器》一书,并于2008年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不但成了长春车辆段青工现场作业的工具书,也为全路车辆部门提供了方便实用的教材。
作为“五老”,孙维余深知肩上担子的重大,他不但做得实,做得具体,做得点滴不漏,看得也极其长远。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是孙维余对青工进行技术业务传帮带常常引以为戒的警句。
在向青工传授新装备检修和故障排除经验的同时,他的目光放得更远——他要组织青工参与企业质量管理。
他的目标就是通过带领青工参与质量管理,让他们站在企业管理的制高点,既可释放他们的才能,也可让他们在高起点上展望企业的未来,从而把自身命运同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几年来,他牵头的关工委QC小组先后发布了《提高真空集便器常见故障诊断准确率》、《提高Z61/62旅客列车运行品质》、《提高列车塞拉门故障判断准确率》、《提高列车真空集便器疑难故障判断准确率》等成果,连续四年获得四项省、部级质量管理奖;被命名为铁道部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和吉林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开辟了关工委带领青工参与质量管理并发表成果的先河。
[孙维余同期声]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工作动力,完全源于周恩来等老一代革命家对我道德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源于老一辈铁路人铁路兴国的报国之志,源于老劳模对我思想上的传帮带。今天,当我在企业管理、技术攻关等方面一步一步踏实地走过来,就时常想到段里226名青年职工,想到要在思想上和技术业务上对青工进行传帮带,让他们个个都成长为既懂技术,干一行爱一行、像一行,又有理想,有道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素质铁路职工。”
多么实在的话语,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多么伟大的实际行动。孙维余就是这样,把他的点点滴滴都奉献给了企业,奉献给了关心下一代的事业。
孙维余喜爱集邮,却不单纯地就集邮而集邮,而是赋集邮于新义,把它当做一个载体,自觉地,有意识地把这个爱好用在对青年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导上。
孙维余对周总理充满深情和敬意,就想,何不把周总理的形象和事迹讲给青工们听,让他们在周总理身上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坐标?
说做就做,周总理诞辰110周年之际,他以自己收集的邮品作素材,精心制作了80块版面的《人民公仆--周恩来》邮集,并制成展板对青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这次展出深受全段职工,特别是深受青工的欢迎。他们说,驻足展板前,就有一个伟大的形象在胸中升起,感觉自己也应该像周总理那样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企业做点有益的事情。
这次邮集的展出让孙维余看到邮集宣传的巨大效应,觉得应该继续下去,让自己的邮集在青工思想教育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于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他制作了《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邮集展板,对青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建党90周年,孙维余又怀着对党的无限深情,在自己收藏的众多邮票里选出与党的成长壮大、党的丰功伟绩相关的邮品,集中一起,形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专辑,不但制成展板,撰写解说词,还亲自给青工讲解。
段党委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理想信念教育载体,提出让孙维余给全段党员讲党课。这次党课,也因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立意深远在党员和积极分子中产生很大的反响。讲解结束,全场暴发雷鸣般掌声。段长激动地说,工程技术人员讲党课,在我们段是第一次。
段长的话让孙维余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与快乐,他要把这件事情继续下去,以更多的主题,更丰富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的题材为全段青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打开一扇窗户,开辟一条新路。
2012年,配合全国掀起的学习雷锋新高潮,孙维余精心制作了《雷锋精神永放光芒》邮集幻灯专题片,不但在段里给青工播映,还到市里给邮协播映。
今年3月,《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又在长春铁路关工委“‘两代人’学雷锋共筑中国梦‘读书与人生’”专题讲座第三讲上为 “五老”和青工播映,全面展示雷锋的先进事迹和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内容翔实,生动感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010年,孙维余有幸参观了第七次中国高铁大会举办的《中国国际铁路现代化装备展览会》,在深感中国铁路发展伟大成果的同时,孙维余没有忘记肩负的责任,他把展会的内容全部摄录下来,贪黑起早利用一周的时间制成光盘送到各车间,对青工进行一次直观而又生动的高铁新理念教育。
小小光盘,像一缕春风在青工心中吹起,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激励着他们,让他们认识到青年职工肩上担子的重大,认识到做一个铁路人的光荣。
看到青工们观看光盘时的欣喜表情,孙维余心里涌出一股暖流,他深知,光盘虽小,潜移默化的思想作用不可低估,从而更加坚定了他对青工进行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的决心。
“急党政所急”是关工委的宗旨之一,也是关工委重要的职责和义务。
他以一个老铁路职工的良心,以对铁路企业的无比忠诚,以一个“五老”的责任与胸怀,时刻把企业放在心上,把为企业化解难题做为自己头等大事,披肝沥胆,不舍昼夜,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之中。
[孙维余同期声]
“我是带着感恩之心去做关工委工作的,自北京交大毕业来到长春车辆段,一直从事技术业务工作。几十年了,我是在车辆段的发展壮大中成长起来的工程技术人员。车辆段培养了我,给了我许多荣誉,我对车辆段充满了感情,也理所当然地要把我的技术全部奉献给车辆段”
孙维余的感恩之心转化为“急党政所急”的实际行动,成为他破解段里技术攻关和安全生产难题的强大动力。
“Z字头”列车振动故障调研整治他是骨干。
长春至北京Z61/62次列车一度因卧铺车厢出现严重振动躁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孙维余主动请缨,担负起调研整治工作。三个多月的时间里:
他进京请求铁科院协助,
他回母校登门请教,
他一趟趟跟车全程写实,
他一遍遍对车辆检修前后各项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终于拿出了《调研报告》,其中的整改建议很快被采纳,列车运行品质由此有了明显提升。
客车塞拉门故障攻关他挑大梁。
客车塞拉门故障攻关是段关工委自觉承担的攻关课题。孙维余一马当先,积极上手。一次次现场试验,一次次添乘写实,一次次实地检测,到处都有孙维余的身影,到处都洒下了孙维余的汗水。最终,在段关工委的领导下,在车间的支持下,孙维余带领青工攻克了塞拉门故障难题,并对故障进行整理分析,绘制了一份简单、易学、用以提升青工技术水平的《铁路客车塞拉门故障判断程序图》,这个程序图也因此成了青工处理故障的掌中宝。
新车型集便系统集中整治他上一线。
2009年,段里接到对新转属的63辆126套集便系统集中整治任务,为抢时间、抢进度,孙维余每天都跟在职职工一起干到深夜,带着大家对照现车一起研究,终于破解了真空集便系统的疑难故障。这次整治受到路局主要领导的表扬,大家都说,孙维余既出力气又出点子,功不可没。2011年,又换新车型,孙维余再一次把集便系统做为主攻方向,很快就研究出一套成型的处理方法,并成为青工运用中处理故障的拿手绝活。
面对高铁发展的新步伐,孙维余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他像一台不知疲倦的马达,为企业发展满负荷地运转。到关工委六年也是他技术攻关的六年,是对青工进行传帮带的六年。段领导曾经说过:“在办公室里,能看到他用电脑制作多媒课件和CAD制图;在生产现场能见到他和青工一起攻关的身影;在培训理论上,能听到他讲课的声音;在青工手中,能见到他编印的教材;在全路关工委、长春市关工委的表彰名单上能看到他的名字。”
孙维余至今仍旧居住在80年代初修建的不足60平米的老房子里,阴暗狭窄的北屋既是他的卧室,也是他的书房和工作室。小屋堆满了科技书籍和技术攻关资料,夜晚,小屋的灯光是这一片小区里关得最晚的,灯光映着孙维余坚定执着孜孜不倦的身影。有人说一个高级工程师住这样的房子未免寒酸了点,孙维余却不以为然,他心里记着刘禹锡的《陋室铭》,他说,我并未觉得屋子有多么小,想想每天所做的工作,想想这个年龄还能为企业,为青工做点事情,心里就无比宽敞。
孙维余为青工的健康成长,为企业的兴旺发达贡献着他的余热。他是把整个身心都扑在青工身上的优秀“五老”,他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企业的忠诚的工程技术人员,他是一个深沉、严肃、认真的人,但,他又是一个血肉丰满,对生活充满阳光、充满信心,永远乐观向上的人。
他喜欢打拳。公园、树林、湖畔,经常可见他锻炼身体的身影。
他能写诗。《长辆之歌》的歌词就出自他手。
他会吹口琴。《我的祖国》、《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渔舟唱晚》是他最爱的曲目。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孙维余很容易让人想起这些诗句。
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就是傲霜的漫山红叶,他就是遒劲苍翠的青松。而这红彤彤的枫叶和挺拔的青松,正以其沉稳的色彩和挺拔的身姿告诉人们,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风采是那么眩目,一个关工委“五老”的胸襟是那么宽广,一个老工程技术人员的抱负是那么远大。
2008年至2012年,孙维余连续荣获长春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全国铁路先进个人、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16年孙维余又荣获中国关工委“最美五老”提名奖。
2007年至2012年,孙维余先后在沈阳局、铁道部关心下一代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做大会发言,以其为青工、为企业无私奉献的典型事迹,打动了与会人员,原铁道部关工委主任佟立军还亲自为孙维余题辞:“情系企业,技传青工,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并号召全路“五老”向孙维余学习。
孙维余并没有就此停步,进入新时代,他胸中有目标,脚下有行动,他率先在车辆段组建“青年职工QC推广工作室”,他要在关工委这个岗位上让自己焕发出青春的光辉,让青年职工成为高铁时代的主力军。
[孙维同期声]
“十几年的关工委工作,不仅体现着我的自身价值,也开始实现着我‘把技术留给企业,传给青工’的誓言,今后,我还要在关工委岗位上,学习和发扬‘忠诚企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在有生之年尽自己之所能,为铁路科技发展,为青工的素质提升,贡献我的全部力量!我坚信,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孙维余口琴吹奏《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特写]
[琴声婉转、悠远,充满激情]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原版音乐起。由弱渐强,最终与孙维余的口琴融为一体。]
【王德全通联:长春市汉口大街500号 长春铁路关工委 邮编130051 电话1394317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