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河 踏过泥泞 淬炼热血青春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长春车务段青工 吴婷)
读罢《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实录,脑海中无数次跃动着这样的画面:在那风沙弥漫、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上,一位高高瘦瘦的年轻人,头上箍着条雪白的羊肚肚手巾,和土生土长的陕北农民一起,挑粪、铡草、打麦子、修土窑……或许当年谁都不曾想到,40多年后,那个“架子车拉得好”、“干活从不撒尖儿”的好后生,那个领着梁家河老百姓打淤地坝、建沼气池、修梯田、办铁业社的大队支部书记,已经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领路人。
对陕北农民的无尽感激和拳拳深情,让青年习近平在广袤的黄土地上扎下了根;在梁家河树立的“为人民办好事”的思想,让今天的习总书记带领中国共产党时刻与中国老百姓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从一个15岁的懵懂少年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目标坚定、充满自信,七年知青岁月在他的生命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他痴迷读书,勤敏好学,为自身开视野、铸根基。从北京过来的15岁娃娃,拎着两个干体力活的社员都觉得太沉的书箱,来到千里之外的山沟沟里。以后,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时间来找书、读书。田间地头、炕桌炕沿、石头磨盘上,都有他读书写字的身影。白天干体力活,晚上进行脑力劳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反复研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史记》、《悲惨世界》等政治、经济、文学史上的巨著。在那个学校停课、信息匮乏的年代,习近平从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和无穷的乐趣,并把书中生动的故事讲给老百姓听。他懂得思考借鉴、交流研讨和融会贯通,筑牢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今天,看到习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和论述中引经据典、妙语连连,或许青年时的积累和沉淀大有裨益。青年习近平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做出了榜样,青年时代养成良好习惯、牢固扎实基础至关重要,专注、持续、长久的读书学习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将让我们受益终生。我们青年人应该把握时间,用知识丰富思想羽翼,用阅历铸造青年灵魂。
他甘于吃苦,饱经磨砺,与村民同劳作、共奋进。在那个缺衣少食,甚至为烧柴发愁的环境中,习近平等一批知青要和老乡们一起挑水、挑粪、犁地,割麦子、打谷子、碾粮食。农具不会用,就跟着老乡一点点学;扁担不会挑,肩膀先磨红再磨出茧子功夫也就练成了。从慢慢适应农具到逐渐增加劳动强度,习近平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已经能够扛起200斤的麦子,从每天6个工分赚到10个工分,成了老乡眼里的壮劳力。对青年习近平来说,比身体劳累负担更重的是精神压力,但不管外部环境如何,他依然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多次递交入团申请书和入党申请书,在逆境中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经历万般磨砺困苦,内心依旧坚守如初,最终凭自己的执着和实干赢得党组织的认可。而对于当代青年,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专一和韧劲,安逸的生活环境催生了安于享乐的普遍心态,不肯吃苦、畏难而怯步。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时代的飞速发展对当代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紧跟时代节奏,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他心系群众,敢闯新路,为百姓谋发展、务实事。“年龄最小,环境最苦,时间最长”,这“三个最”生动概括了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深刻体验了农村生活的艰苦,感受到了老百姓对知青们的慷慨照顾,也萌发了要为梁家河做点事的真情实感。于是,他不负众望挑起重担,被推举为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开始带领梁家河老百姓为改变生活面貌而不断努力。办铁业社、打淤地坝、建沼气池,习近平在切实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的同时,自己思虑周全、遇事沉着冷静、善于和群众沟通、会做思想工作等能力也逐渐凸显出来,成长为一名敢说敢做敢担当的优秀带头人。梁家河支部书记的经历,让青年习近平能知老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急百姓之所急,为日后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两年后离开梁家河,他的心却一直牵系、惦念着梁家河的老百姓,这份对人民的深情厚谊,虽历久而弥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203次提到人民,在基层调研时接触最多的是群众,从祖国边疆、贫困山区到城市边缘,对老百姓流露出的鱼水深情,来源于他在梁家河难忘的七年。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历尽艰难和压力,饱经磨砺和沧桑,却干出了样子,做出了成绩,在梁家河的土地上印刻下自己奋斗的足迹,将人生的逆境转化为一段宝贵的经历和财富。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提出了热切寄语和殷切期望。从重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从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到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尤其是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期许和承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的期待和召唤;这字里行间的殷殷期盼和谆谆嘱托,为当代青年投身报效祖国、接力建功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源泉。而如今,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资源优势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作为一名铁路青年,我们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更要勤于读书,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积极投身铁路改革的浪潮,发挥年轻人的光和热。岁月不待人,唯有奋斗,才能无悔。我们应当坚定理想信念,怀揣远大抱负,更要扎根车间、班组、站段这些基层岗位,服务广大旅客,珍惜青春时光,不断历练自己,承担青年责任。心中有梦想,脚下才有力量。哪怕前路荆棘密布,有坎坷,有泥泞,也要坚持最初的仰望,让青春在淬炼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