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自己的故事
长春客运段——常晶
亲爱的青年朋友们大家好!
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故事、许多梦,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个我自己的故事,是我成长中一段小小的历程。
我是常晶,是长春客运段一名青工,记得刚入路时也曾用少女特有的浪漫设计过美好的人生。然而,现实并不像我想向中的那般完美、那样钟情,面对拥挤的车厢、嘈杂的旅客、清扫的苕帚、墩布、几十斤重的大水壶,就像冲击波一样摧毁了我精心设计的未来和绚丽多彩的梦。现实让我真正体验到了列车员平凡与乏味,体验到什么是艰辛、压力与苦衷。这时,苦恼、迷惘,动摇、退却,就像一群苍蝇蚊子向我发起了进攻。但有一件事把我深深地触动,使我从迷惘中找回了自我,在退却时坚定了初衷。
那是2008年9月的一天,我被段关工委推荐到区域关工委参加一次重要演讲活动。在此之前,我没有参加过任何演讲,不了解演讲的真正含义和目的,更谈不上有什么演讲水平,演讲就像一杯白水,无色无味,感动不了自己,也打动不了观众。区域关工委副秘书长马老师对我进行精心辅导,做给我看,讲给我听。他说:“演讲不是演戏,演讲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要用心才行,一个眼神儿、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要发自内心,都要反映自己的心声,演讲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对他人有否帮助,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有否警醒”。他的指点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要把自己置于故事之中。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每一次演讲我都获得了成功,曾先后在长春市、铁路局、铁道部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当我走上领奖台那一瞬间,当我听到台下一片片喝彩、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的心真是有说不出的激动。台下那无数张亲人般的笑脸给了我无穷的力量,那一双双关切的眼神给了我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那一双双浸透“五老”深情的大手把我捧在手上又把我高高的举过头顶。他们甘做人梯,不计功名,他们像一支支燃不尽的蜡烛,又像一粒粒不灭的火种,是他们用那所谓的余热点燃了我激情燃烧的火焰,是他们那一抹抹绚丽的晚霞,为我们青年人成功做着陪衬与背景,是他们的掌声打开了我奋发向上的心结,是他们的激励帮我找回工作的热情。从那以后,我与关工委的“五老”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对 “五老”像对父辈们一样敬重。
去年夏天,我有幸作为一名青工代表在查干湖参加长春铁路关工委工作会议,老领导的讲话令我振奋,老同志的关爱令我感动,“五老”的经验介绍令我激动不已,“五老”们的执着与追求就像在我心中点燃了一盏明灯。无论是言传身教的孙国祥还是为职工办实事儿的朱桂荣,无论是心系铁路把技术传给青工的孙维余还是身患癌症的许传生,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谱写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生。许传生是四平站货检车间一名退休又患了癌症的职工,不顾家人的反对与阻止,在车间当一名关工组组长,论官衔儿没有比它再小了,论挣钱没有比他再少了,可是他对铁路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对青工的爱心也没有人比他更执着了。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下雨刮风,在车间里、在货场中常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他手把手地教,小青年认认真真做、仔仔细细的听,成功者一批又一批,他却成了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可又有谁知道,当他回到家中,儿女是怎样的埋怨,老伴儿是如何的心疼?在那仅有31平米的房中他度过了灿烂又质朴的大半生。房子虽小可心比天大,灯光虽暗可眼比月明,他没有怨气,没有失衡,有的是 “小车不倒只管推”的信念,“蜡头不高只管烧”的感情、“边鼓不响只管敲”的精神令我的心至今不能平静。
我在暗暗的责问自己,我是一个30几岁的青工,有着健康的身体、满意的工作、不菲的收入、幸福的家庭,有着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好的前程,可是我缺少的恰恰就是“五老”们那种精神,对工作兢兢业业、奋发向上热情。他们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残阳如血、却有体骨铮铮,学习他们的精神就要立足岗位,学习他们就要付诸行动,才能使他们这种高尚的品格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开花结果、代代传承。
我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多了一些成熟,少了一些冲动,然而,“五老”们的情怀再次点燃我青春的火焰,燃烧起浓烈的激情,在今年父情节到来之际,我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通过手机短信抒发了我对“五老”们的崇敬之情。
下面就让我以这条短信来作为《我的故事》结束的尾声:“马老师,您好!在以往的日子里,您教我的不仅仅是演讲技巧,而是在为我指点迷经,在您的辅导下,我不仅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提高了演讲水平;通过演讲我历练了自己并多次获得了较高的殊荣。虽然我总称呼您为老师,可您对我的教导与呵护,却有着父辈般的感情。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对您说声:祝马爸爸父亲节快乐!并通过您祝愿所有为我们青年人铺路搭桥的“五老”节日快乐!您的第三个女儿----常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