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关于上报信息稿件应注意的问题
发布日期:2018-01-25

关于上报信息稿件应注意的问题

                                ---在长春铁路关工委多媒体培训班上的发言

                                                                   长春客运段关工委  李文有

                                                           (2018年1月18日)


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参加这次多媒体培训班。这个班,办的很好,时间很短,内容很丰富,收获很大。我认为很适用,很实在,很实际,也很解渴。老师都是我们自己的,学生又都不是外人,都是一个战壕的。大家即当先生,又当学生,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形式非常好。说到多媒体,其实书也是一种媒体,而且不是一般的媒体,而是一个即历史、又古老又传统的庞大媒体,不管形势怎么样的发展,书这个媒体我看永远也不会过时和失效。

那么,什么是书呢?我认为,用一句话来概括,书就是大千世界万物精华的集锦,是编印成册的历史记录。从关心下一代的角度来看,我们上有《中国火炬》,《学习与交流》,路局有《情况反映》和《五老风采》等汇编。我们区域关工委每年都出的年度工作汇编,到现在已经两个系列,走过了十几个春秋,一个是《朝阳》系列,一个是《两代人》的系列。

我是2006年二线,2008年10月参加 工委工作的。从2009年起,受领导的委托就开始从事协助区域关工委编辑年度工作汇编,到现在已经协助编辑了8本汇编。以前也没干过这个,都是在边干中边学习边提高。由于个人的水平有限,在编辑过程中难免有一些过失和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一点请大家给予谅解。但是,我认为我是尽力了,不知领导和大家是否满意和认可?

我只是一个基层站段关工委的普通工作人员,领导上能够看中和相信我,让我协助区域关工委来完成这项工作,我非常感谢领导的信任。特别是张丹红主任、潘联智常务副秘书长对我在编书过程中所给予的指导、关怀和体贴,以及区域关工委其他老同志的热情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本书的总体策划是张丹红主任,主编是常务副秘书长潘联智,总体编委是区域关工委的全员,我主要是帮忙协助。

下面,言归正传,重点讲一下关于在编书中引发的思考和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可读性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大多数的老同志是喜欢这本书的,很多同志在书还没有下发时,就盼望下发。下发之后,能够认真仔细的去看去读去学习,从中吸取经验和精华,指导自己的工作。然而,我觉得也有少数人不以为然,说得严重一些拿回去可能连看都不看,即使看了也是走马观花,不是一目十行,而是一目数页,蜻蜓点水,草草了事。甚至个别人认为:这书谁看呀!好一点的,哪篇有我作者或者我们关工委的文章,就看一下,其他根本不去细看。

我们说,大家不要小瞧了这本书,可心说他是我们区域关工委的一张名片,是区域关工委政绩的彰显,也是我们各基层站段关工委和广大“五老”在关工事业的平台上不断前行的历史足迹。它即饱含了区域关工委各位领导的心血,也流淌着广大“五老”多年来所辛勤耕耘的汗水,更记录了以最美“五老”孙维余同志为代表的那些为关工事业不懈奋斗的先进典型群体的闪光足迹。这本书,每年不但下发各基层关工委和“五老”,同时还要上报铁路总公司、路局、省、市关工委和其它区域兄弟关工委的领导,有的还报送给站段的党政主要领导。可以说,这本书质量如何,不仅反映了我们区域关工委这个群体整体工作水准和政绩,也直接反映了我们这些“五老”的日常工作精神面貌如何,是不是真正的尽职尽责,是否真正的没忘初心,勇于担当关工事业这个使命。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共同的关心这本书,共同的铸就这本书,共同的珍惜这本书,共同的学习这本书。要真正把它当成我们的工具书,作为学习先进、吸取营养、指导工作的必读物。

二、关于这本书的重点栏目。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和来稿,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基本栏目 :一是区域文摘,主要刊载区域关工委的文件、领导讲话、工作经验和重要活动信息等;二是典型经验,即在区域或上级关工委等介绍过的先进经验;三是基层亮点,即各关工委(组)活动的信息;四是演讲稿件,主要刊登获奖的优秀演讲稿件;五是征文选登,刊载一些较好的读书体会;六是人物通讯,主要刊登“五老”与青工人物先进事迹的优秀作品。七是光荣榜,即本年度内获得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各类先进称号;八是大事记,主要刊登长铁区域关工委重要活动的信息;九是编后语,即对当年工作的整体回顾和对新的一年的前景展望。整个书的结构为封面、照片、目录、正文。副秘书长马騳骉每年重点编排照片和封面封底的设计,这也很费心费力,也要经过几个回合,我是重点编辑文稿。

三、说说编书的基本过程。每年的年底,区域关工委都要把本区域关工委需要编入汇编的文稿和各站段报上来的各类信息和稿件考给我,好比说我从这里拿到了一筐“菜”,其中有人参、灵芝、木耳,也有尖椒、蒜苗、香菜、甚至白菜……,之后我要从这些“菜”中扒堆、细摘。哪个“菜”应当放在哪个栏目,要扒出堆,然后要一篇一篇的看和改,也就是要加工为成品。从标题到标点,从段落到每一句话,每篇都要细看细改。稍不留心,就会出错,甚至出大错。所以,每篇我都认真地去编,由于在电脑面前时间长,经常搞得头晕脑涨,特别是电脑有时出现毛病时连着急再上火。初稿形成后,还要几次跑印刷厂,多次反来复去地校对,直到认为没有错误才算安下心来。我总是这么想,既然领导相信你了,你就要为领导负责,因为这本书一经出炉,它并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区域关工委的名誉和形象问题。所以,我以我总是以“必需认真,不能马虎”这八个字经常提醒自己。我认为,这本书虽然是我们内部的读物,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涉及面广,影响范围也不算小。最近,看了四平工务段刘晶编排的《关工之声》小报,我看挺好,虽然报小,也是下了一定功夫,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我看了之后,还特意为此给予了点“赞”!

四、关于遇到的突出问题。

一是质量较差。我这里说的质量,主要说的是一些基层站段关工委上报区域关工委的一些信息稿件的质量。总体看,我们有一些站段关工委报的信息稿件基本上是比较好的,编起来比较省劲儿,也节省时间。但也有些关工委报上来的信息稿件,可以说没法看,越看越看不上眼,根本没法编。本来有的事挺好、活动也可以,但写的却前言不搭后语,根本没有逻辑性,甚至有的要重新去改写。

二是文不对题。标题没新意,很一般,甚至题不搭意,大帽子底下开小差,说说就下道,写写就跑偏。标题挺大,里面的事挺小,议论较多,活事很少,空话套话,废话连篇。

三是体裁不懂。有些稿件信息不是信息,经验不是经验,体会不是体会,演讲不是演讲,论文不是论文,看上去“四不象”,在写法上缺乏写作体裁的了解。写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强,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缺乏一定的写作素质和基本的文字功底。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提高。只要我们干这个活儿,就要很好的学习。

四是错白较多。下面,我把去年编书的错白字给大家展示一下:有一篇不足千字的信息中,其中帮助的“帮”先后有八处写成“邦”,我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改。更为可笑的是有一篇信息中竟将“职工”错打为“子宫”。还有的把“和谐”错写为“合谐”,把“热爱本职”写为“热爱本质”,将毅然决然写为“意然决然”,把“底蕴”打成“低蕴”,把两史打成“两使”,把荣幸打为“荣兴”,把昼夜打成“昼业”等等,还有的稿件没有作者姓名,没有时间,没有落款……

我认为,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三条:一是本人不认真,对写完的稿件不能认真核对和细修细改;二是领导不负责,本单位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对文章作者写完的稿件不能严格的审阅把关;三是缺乏担当负责的精神,随意性比较强。

五是老调重谈。一件事情的稿件前几年报,近几年报,甚至年年报,一细看还是早先的事儿,反来复去地写,没有新东西,枯燥无味。

六是硬性贴边。主次不分,本来是其它领导和部门做的事儿或开展的活动,硬往关工委的身上贴,水分比较大,不是实实在在,一细看就看出漏绽。

下边借此机会,简单说说照片的问题。每年在编书过程中都感觉缺少基层站段的照片,不是不刊登,而是很少。想照顾面都很难。主要问题是我们一些关工委不重视照片,缺乏活动拍照意识。所以到年底编书时很难,一些基层活动照片几乎很少,得多次打电话催要,有的报上来的照片质量也不好,为了照顾面只能将就用。这方面,大家要有意识,不仅要注意文字信息和稿件的上报,也要注意照片的随时上报。同时,我们对于好的信息和稿件要及时与区域关工委的有关领导沟通,取得帮助和指导。在他们的帮助指导下,力争上报上级关工委和有关新闻媒体刊登,不要老是把眼睛盯在自己的家门口。

总之,说了这么多,都是为了关工委的整体工作,没有别的目的。说对了就算没白说,说错了我个人承担。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通过这次多媒体的培训班,我们每一位老同志都能够在这个新的时代,有一个新的收获,有一个新的作为,特别是在信息和稿件的写作素质和写作的水平上能够有一个新的提高,有一个新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