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浅谈企业关工委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的责任担当
发布日期:2017-06-08

浅谈业关工委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的任担

长春铁铁路关工委  姚伊夫

为在新时期推进我国经济的大转型和大发展,用以适应全球经济的大环境,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并特别强调了“创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引领作用。习近平同志讲:“创新是一把金钥匙,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李克强同志要求各行各业都要用“创新理念”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在今年12届人大5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强调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那么,作为企业中的关工组织,如何从“关心下一代”的天职出发,认真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在培育“工匠精神”上努力发挥出特殊作用,则是一项需要长期担当并努力践行的重要任务。具体工作中,笔者以为应着重抓好三“点”。

一、要把握出发点,将新职青工的爱岗敬业激情燃起来。

青工迈入企业大门,标志着其人生进入新的节点——即“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生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也是在他们心底打牢“工匠精神”基础的最佳时机。把握住最佳时机——

一要用亲情拥抱归属感。青工报到伊始,关工组织即应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从最初的比如精心安排食宿,到隆重举办欢迎仪式,召开“亲情欢迎会”,当场由领导发表《亲情宣言》,为青工发放“亲情纪念品”,组织参观厂区,介绍企业概况。对每一位青工逐个进行一次“亲情谈话”,与其父母进行一次“亲情电话连线”,用以尽可能多地掌握家庭状况,了解青工性格特点。总之,就是要使每一名青工一进入企业就立即感受到有一种不仅毫不陌生反而亲切有加的“游子归乡”之暖,从而为其在心理上初步奠定这样的“我是企业人,企业是我家”的基本情感基础。

二要让初心绑定责任心。青工进入企业,都有一种好奇心,也都有“撸起袖子”干一番事业的决心。要让这种“初心”有机融入责任心,不失时机地为他们上好新的人生出发点上的“第一课”十分必要。比如通过向他们讲述企业先辈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讲企业发展到今天站稳市场的辉煌业绩。让他们在心底产生进入这家企业后的光荣感、自豪感,尤其是今后工作中“主动担当”的责任感,树立起“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荣辱观。深刻懂得:将来我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就是用以换回自己今后赖以生存的等价物。我的技术能力越强,技术用心越细,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就越好,卖出的价格就越高,社会公信力也就越大,我家的日子过得就会越好越富,我的企业也会越繁荣。在他们心底油然植根这样的理念时,实际上就是将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岗初心、敬业初心和工匠初心的“心芽”初步培养起来了。

三要帮兴趣链接新岗位。企业之中,岗位不同,百工之艺,皆有人操。人人都晓得“自古英雄出少年”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但无论是“英雄出少年”还是“行行出状元”,个人喜好则特别重要。圣人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国外有专家早就搞过这样的测试:就是把被测试者分成有奖金的枯燥工作和无奖金的趣味工作两组。结果证明,枯燥组心情紧张,且完成后对其工作客体再也不理不睬,而趣味组则自始至终心情愉悦,且有多人完成后仍对客体爱不释手。另据悉,西方很多企业遵从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的理念,即对入厂青工分配岗位时遵从天性,普遍先行“职业兴趣测试”,然后再参照每个人的“第一兴趣”分配岗位。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一厂之内,车钳洗刨磨,岗位多又多。尽量让入厂青工自主选择,或根据测试掌握的潜能分配岗位,这自然也就为青工胜任愉快地初步插上了放飞理想的双翼,也初步引燃了他们爱岗敬业的激情,进而为其今后努力学习锻炼成长为一个“合格工匠”以至“优秀工匠”奠定了主观能动的精神基础。

二、要盯住着眼点,让一线岗位的学技练功活动火起来。

工匠在一线,一线出工匠。所以培育青工的“工匠精神”,理所应当地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一线岗位。日常工作中,企业关工组织起码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下力量:

一是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善于启动正能量。青年人离开校门进入厂门,标志着应试学习生活的结束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活的开始。这条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也是“工匠”之路的起点。然而面对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需求的水准升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做为企业的接班人、生力军,青工使命神圣而任重道远。企业关工组织必须发挥引领作用,组织他们一上岗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学业务,钻技术)热潮中。每个车间都应建有学习小组,并做到课堂定点,辅导定时,考试定期。还应把学习紧密与岗位实践和岗位薪酬联系起来,如是而行,形成常态。久而久之,使之养成习惯。即不用外力督促就能主动自觉的投入岗位,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无旁骛地在“工匠之路”上前进。

二是努力创造出彩机会,积极传导正能量。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反映敏锐、好胜心强,是青工的共同特点,关工组织正应抓住这一特点,通过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极具正能量的既丰富多彩又情趣盎然的技术表演赛、岗位达标赛等活动,用以广泛吸引青工参与其中。但要知道,毕竟关工组织力量有限,所以必须学会“借力”,即主动与企业内部的常态机制诸如党委开展的创建“先锋岗”、工会开展的“劳动竞赛”、共青团的评选“青年突击手”以及女工组织的评选“三八红旗手”等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既有广泛性又有趣味性,既有吸引力和生命力。通过搭建各种形式的舞台,引导青工登台亮相,比学赶超,不断提高“工匠素质”。而且一经“出彩”,就为其“喝彩”,帮其“中彩”:比如上红榜、戴红花;比如建议行政发奖金、涨工资,推荐晋升技师;比如推广其做法,交流其经验;比如在政治上培养其入团入党。长此以往,他们自然在鼓励中提高,在熟练中生巧,在成就感中进步,逐步成长为:用一支铁锤——就能娴熟敲击出青春岁月的美妙旋律;用一把焊枪——就能轻松点绽出青春生命的灿烂火花。

三是戮力打造岗位品牌,不断升华正能量英国伦敦萨维尔大街有一家生产西装的百年老店——韦尔什&杰弗里斯,堪称“工匠精神”的国际典范。法国拿破仑三世、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包括现今的英王储查尔斯,都以穿此品牌为荣。其实这里的裁缝师傅没有什么秘诀,只是追求产品极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惜花费时间和耗费精力,也要把西装品质从99%提高到99.99%。这种不断升华正能量的思想境界,让我们叹服赞赏,更值得我们学习。在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面前,我国企业要站稳脚根,要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企业品牌,具体到工匠身上就必须有自己的岗位品牌。我们培养青工向高级工匠成长,还要使其“德艺双修”,把诸如完美、坚韧、刻苦、诚信、尚德、奉献等理念长潜移默化最终固化成青工的“心性”,并升华为“自觉”常态下的“德行”。就是爱岗爱到爱不忍释,敬业敬到敬若神明。在岗位上不用督促,无需检查,每一天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主动自我严格要求而尽心竭力,时刻注重生产细节,锐意追求产品完美。当生产出的每一件产品都能成为顾客趋之若鹜争相购买甚如格力集团的口号“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的品牌商品之日,自然就是我们企业“工匠精神”的光大之时。这也是我们培育青工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境界。

三、要找准关键点,把身怀绝技的“五老”人员用起来。

“工匠精神”靠培养,靠砺练,靠传承,不可或缺的是必须建设一支培育“工匠精神”的骨干团队,这就是“五老”队伍。建好“五老”队伍,企业关工组织似应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保证退休精英不外流。商品经济时代就是企业竞争时代,竞争中对高技术人才的延揽竞争尤为激烈。有的企业甚至不惜重金四处收罗,挖人才,抢人才,自然对身怀绝技的老字辈的能工巧匠也不肯放过。还有一点就是他们中很多人临近退休年龄时就自我事先设计好了各种养老计划,用以打发晚年时光。这些老字辈的能工巧匠,是企业内部的宝贵财富。针对这些老同志,关工委应详细掌握其个人资料,提前建档立卡,确定为“五老”候选人。在其退休前,为防止其被他方“琵琶别抱”或隐退“解甲归田”,应抓住其面临退休时心情纠结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软肋”,提前介入找其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挽留在本企业,聘为“五老”团队成员,“五老”成员素质高超,这必然为培育优秀青年工匠、保证企业的后继有人和兴旺发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先决条件。

二要保证独门绝技不失传。中华民族有句古训叫“名师出高徒”,留下退休工匠,聘为关工“五老”,就是让他们这些名师发挥余热,再放夕晖,为企业培育栋梁之才。要知道,尽管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包括航天、航海等诸多领域,仍然有很多机器或电脑等“柔性化技术”所无法取代的手工工艺独占鳌头。这些工艺,需要保留,更需要传承,法国香奈儿公司首席鞋匠马萨罗讲:“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五老”人员中有很多就是在手工方面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关工委有这样的义务,绝不能让这些绝技失传,确保恒久延续其血脉。很重要的一点是帮他们选准苗子,结好对子,用签订《师徒合同》的形式确立培养目标,做到人盯人手把手,不出徒不放手,而且绝对不能“留一手”,使其毫无保留地把“浑身解数”都教给徒弟,让那些独门绝技一代代地不仅薪火相传,还要发扬光大,用以为企业为国家培育出一代代的栋梁之才。

三要保证“五老”“充电”不停步。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有很多技术手段今天是全新的,明天有可能就变成落后。伴随着科技进步,企业也早已从劳动密集型转到了知识密集型,生产环节、设备工具、产品性能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岗位操作手段的专业性自然在不断增强,所以对青工的岗位技术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要求“五老”在担负传承“工匠精神”历史使命的进程中,不能光吃老本,还应老骥奋蹄,不断接受新事物,汲取新知识,不断地进行自我“技术充电”。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有资格为青工当老师,有能力去履行为企业为国家培养一代青年工匠的神圣职责。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不辱使命,奋力践行,矢志不渝地砺匠心,铸将魂,育匠才,一代代年轻的德才兼备的能工巧匠一定会脱颖而出,健康成长,成长为卓然超群的巨匠,最终成为我们企业、我们祖国值得骄傲的“一代天骄”,并用他们的匠心和妙手打造出更多的“中国智造”,让全世界都为之惊羡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