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家风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
今天我们一起讨论座谈有关家风问题。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呢?因为这个问题和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它左右我们的工作、生活,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
一、家风问题的重要意义
1、建设优良家风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接触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第一所学校就是自己的家庭。对青少年儿童来说,家庭就像是土壤,土壤肥沃,禾苗就会茁壮;土壤瘠薄,禾苗就孱弱。假如父母没有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之水,孩子的“根”就会出问题。即使以后读的大学再好、得的学历再高、赚的钱再多,也无法长成一棵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给芸芸众生带来绿荫与清凉。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教育,而孩子从小面临很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道德水准上,给人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每个家庭应首先从建设优良家风做起。每个家庭的家风建设好了,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素质提高了,整个社会就会越来越文明、健康,就越富有生机和朝气。
在读书活动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查,我段有3名职工从2013年开始吸毒,在2015年被强制戒毒,解除劳动合同;有1名职工因信用卡透支诈骗被判刑1年,罚5万元,当年被解除劳动合同;有1名职工因无故旷工15天以上,被解除劳动合同。除了处理的以外,目前我段职工中还有吸毒、违法乱纪的,这既是他们法治意识缺失的结果,又是他们在价值观方面存在问题,即道德问题、家风问题。一桩桩、一幕幕违法案件的事时有发生说明,法律、道德就在我们身旁,必须树立正确的家风。
2、建设优良家风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如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家是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社会上,一个个活灵活现、形式各异的大众人物,纷纷述说、纷纷吐槽自己各自的独特家风。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正能量,也引起了人们对美好 家风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二、中华民族传统家风美德
1、家风的概念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那些优良的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至今还在使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在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成长和成熟,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他(她)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凡事要有“风”和“规”,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正确的良好的风气和规矩,如果长幼无序,吊儿郎当,任意随便,既不守国法,又不重道德,甚至人际关系很紧张,怄气打架,家庭暴力,不一而足。那么。也就谈不上家庭关系的和谐与正常维持。
2、家风问题的两个要点
一是风要正,要有档次;二要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成为一种习惯动作,而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强制。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红灯记》里的唱词,包含了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规的关系。我们分析成功人士的经验之道——比如自立、拼搏、刻苦,比如仁义、助人、涵养:常常可以从他们的家庭环境中寻求到基本来源、基本点。
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曾经有《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当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东西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朱子治家格言》还涉及了家与国的关系:“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今天的时代当然远非明代所能够比拟,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的许多“老规矩”也必然地被历史所淘汰了,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比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都应当被抛弃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不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去认真借鉴“好东西”。
3、家风问题涉及道德和法律
说到“家风”问题,有一点值得强调:道德与法律这样两条杠杠到什么时代、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坚持遵守。
家庭关系中通常涉及的是道德问题,比如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谦虚礼让,设身处地,善解人意,甘愿吃亏,等等,注重道德自律的家庭成员,才能够在家庭中享有威信,才有资格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
当然家庭关系中也有法律问题,比如个人隐私,财产继承等等,这样的问题完全依靠道德自律往往就解决不周全,而且弄不好还会“显失公平”,于是就需要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相关的方方面面。比如财产的婚前公证,家人(包括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借贷必须有书面的字据,等等。这看起来有失人情之常,实质才是真正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相互尊重,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发展,许多新东西出来了,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近年又出来“拆二代”。从家庭关系这个视角看问题,所谓“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相当程度上都不是年轻人自己人生努力的结果,而是对祖宗、父母的“天然继承”。正因为“财富和幸福来得太过容易”,这些年轻人最容易堕入骄奢淫逸,无所作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也最容易失去道德荣誉感和奋斗精神,如果加上有的家庭的“家风”、“家规”本来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的年轻人们就很可能成为类似旧时代的“纨绔子弟”和“恶少”类人物。
家庭连着地方、社会和国家,所谓“家门不幸出孽子”,必然祸害社会,成为家庭、地方、社会的破坏因素。这是我们今天讨论“家风”、“家规”的现实和长久意义之一。
一个人在家庭中尊老爱幼,谦虚谨慎,克勤克俭,严格自律,讲原则,重正气,他(她)在单位里、社会上也必然能够表现良好;反之,一个人在家庭中我行我素,没规没矩,无法无天,无情无义,耍奸使坏,损人利己,既不把道德要求放在眼里,也不把法律规矩放在眼里,比如在家庭财产问题上,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尊重人,甚至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信奉“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视“吃父母”、“啃老”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当涉及赡养父母、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成员,则就是另外一付恶劣的态度——“拔一毛而不为”。这样的人,久而久之,就不免成为家庭的孽子,社会的败类。
好的“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对于青少年来讲,要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自我修炼。
4、家风问题身教重于言教
从这个意义上讲,上一代、老一辈,就应当起到一个正面影响的、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身教重于言教,为人父母、长辈,对于养成好的“家风”其作用举足重轻。
可是我们痛心地看到:近些年来一个又一个被揭露出来的贪污腐败分子、“裸官”之类,以及那些尚未被揭露出来的有这样那样经济犯罪问题的干部人等——他们往往都是各自家庭的主要成员,那么他们的这些危险表现,只能说明这样家庭的“家风”教育一定成问题!这些人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违反党纪国法而身败名裂,而且必然祸及他们的家庭成员,请问:当他们罪责加身,锒铛入狱,何以面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妻儿老小?如何侈谈对自己的下一辈去进行“家风”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风、家规”,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而且事关党风和社会风气,是时代的事情、国家的事情。
5、家风问题例句编辑
实事求是。
吃亏是福。
乐学苦干。
百善孝为先
尊老爱幼,勤俭持家。
诚实做人,诚信待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安分做人,勤劳为本,宽以待人。
顶天立地体善良,自立自强不忘本。
做人要朴实一点,厚道一点,要实在一些。
树要皮,人要脸,做人要做好的人,别叫人家看不起。
三、家庭家教家风影响周恩来总理的几点启示
古今中外不少名人、专家、学者之所以能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大都与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家庭家教家风对周恩来影响是非常良好的。
出生于江苏淮安的一代伟人周恩来以其德高望重,为人民历久弥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像丰碑一样屹立在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上,也是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丰富和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之所以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及共产党人为之景仰和自豪的典范,除了他后来投身革命奋发努力,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外,还有就是他在早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正如他曾说过“一个人的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
1、父母人格奠定了周恩来人格特征之基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对个体人格的影响极深。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是个读书人,年轻时考中秀才,他是“国学生”(清政府规定的最高学位)、“主事衔”(官阶,正六品)。后因其父亲去世,家道衰落,出于生计他多年漂泊在外,做过文书,当过收发。他秉性耿直,为人忠厚,虽然生活清苦,话语不多,但十分有主见。作为父亲的慈祥、宽厚、诚实等性格和人品,对周恩来有着较大的影响。对父亲,周恩来是既尊敬、同情,又理解、孝悌。父亲去世后,周恩来、邓颖超联名为父亲去世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布了讣告。周恩来深爱着自己的父亲。1997年,周恩来的嫡长侄女周秉德曾在《百年恩来》电视的拍摄现场——淮安周恩来故居,当众展示了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上正是周恩来父亲周贻能的慈祥形象。照片背面留有周恩来的生前亲笔“爹爹遗像”。周秉德还介绍说:“伯伯(周恩来)生前一直把这张照片放在身边。” 对童年和少年周恩来的教育和影响较大的当数其三位母亲,即生母、嗣母和乳母。相同的是,她们都以纯厚的母爱对周恩来倾注了全部心血,不同的是,她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以不同的方式和性格影响着他,而这些影响,对周恩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刻骨铭心的。
周恩来生母万氏,其父亲万青选是清河县知县,为官宦闺秀,生性豁达开朗,办事精明干练,能识大体、顾大局,善于调解矛盾纠纷,幼年周恩来经常置身其中,耳濡目染,看到并学到了许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周恩来小叔叔周贻淦病危,为了冲喜消灾,尽管万氏自己当时只有一个儿子,还是遵照公婆的决定,将恩来过继给贻淦和陈氏。另外生母万氏和其弟合买彩票中奖后,万氏从武汉领奖回来,即为亲友们买礼品,并将驸马巷一段不平的路铺上砖石,生母用自己的钱为社会办公益,也使周恩来深受感染。周恩来后来那超人的谈判、应变能力和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及繁重的党务政务等本领,就有母亲给他的最早影响。嗣母即小叔母陈氏出生于宝应县的一个文人家庭,性情温和,待人诚挚,在诗文书画上都有较好的造诣。陈氏因年轻守寡,深居简出,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过继并一起生活的周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教他认方块字,背唐诗宋词,给他讲故事,引导周恩来从梁红玉、文天祥、关天培、岳飞等故事中受到爱国主义、品行操节等方面的教益和启迪。而秦侩等反面人物的故事,则教育了周恩来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朴素感情。嗣母陈氏经常教周恩来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句,也使周恩来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嗣母的教育以及她身上体现出的中国妇女贤淑文静的美德对幼年周恩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其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周恩来的好学、仁慈、谦让,可以说其源头在嗣母的言传身教。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写的《射阳忆旧》一文中,记载了嗣母当年给他讲了一个“忠仆”的故事,使他铭刻在心,并加了一段令人深思,令人感动,甚至令人震憾的议论:“某仆安在,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负所托也。”“因特书之,以风天下之公仆。”他认为国家的领导者应当是全国人民的公仆,并表明自己要追求这种高尚精神的志向。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甘为人民的公仆,一直保持着精忠报国、廉洁奉公的高风亮节,现在看来当年嗣母的教诲是多么重要。陈氏还带他到离镇淮楼不远的胯下桥去游览。此桥是淮安人为纪念乡亲韩信(前?一前 196)而修建的。陈氏就地讲述了“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少时受胯下之辱的故事,说的是韩信当时虽有武功,但为了不伤害屠夫,竟然在屠夫的笑谑中从他双腿间爬过去,当众出丑。多少年后,韩信封侯荣归故里,他不但不去为难那个屠夫,反而让他当了掌管当地治安的小官。后人有感于韩信的气度,深为敬佩,在此立碑纪念。嗣母最后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方可成为大丈夫;还说此事《史记》中有记述,日后自己可以去读一读。陈氏又在恩来的人品中注入了一个“忍”字。这个“忍”字,使周恩来一生受用不尽。不久,恩来又读了《西游记》。他最喜欢孙悟空。孙猴子的造反精神,爱憎分明和机智灵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乳母蒋江氏家境贫寒,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在用乳汁哺育周恩来成长的过程中,经常教周恩来种瓜种菜,用自己的言行向他传输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诚实朴素的优秀品质,教会了他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农家知识,增加了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的感性认识。周恩来在生母万氏和养母陈氏相继去世后,乳母蒋江氏尽管没有了工钱,但仍留在周家无私的照料尚未成年的恩来。周恩来曾说过:“我从她(指乳母蒋江氏)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会我大公无私”。因此可以证明,周恩来大公无私的精神,最早是受到乳母的真传。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淮安发生大旱,民不聊生。当权者还把那些无力缴租的农民诬为“恶佃”、“刁佃”,要“从重惩办、绝不宽待”,并立碑警示。走投无路的农民实在忍无可忍,群起砸了“逼租牌”。乳母曾带着周恩来在“逼租牌”前申诉讲述农民的苦难,使周恩来初步了解到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从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同情受苦农民并想解救他们跳出苦海的种子。生母和嗣母相继去世后,周恩来的实际抚养人和监护人八婶母杨氏,一生恪守“积善积德”的理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年周恩来。在旅欧期间,周恩来在一封表明自己“当信共产主义原理”志向的信中说:自己一来“天性富于调和性”,二来“求真的心极盛”,这两大性格与早年受母亲的熏陶有关。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与记者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时说:“直到今天,我还要感谢母亲(指嗣母陈氏)对我的启发和教育,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没有她的关心照顾,那我就不能够在事业追求方面培养任何兴趣”,“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 他12岁告别故乡,先到奉天省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市)银冈书院读书,不久又到奉天府(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就读,以及15岁考入天津南开学校,无论在哪所学校学习,周恩来的成绩都非常优秀,品行修养皆出类拔萃,从中可以看出他所受到的家庭影响是多么的重要,打下的基础是多么的厚实,同时这也是周恩来思想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
2、家教笃学促进周恩来少时即博学立志。周家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因此,1903年,才5岁的周恩来就遵祖训入家塾馆读书,老师是晚清的一名秀才,从老师给周恩来起的字“翔宇”二字来看,他是一名胸襟阔、眼界宽的老师。他勉励周恩来:大鸾(周恩来的乳名)是吉祥之鸟,与凤凰齐名,同大鹏为伴,翱翔天宇,前程无量。看来,周恩来早期的起步教育还是遇到一位比较好的老师。周恩来6岁那年,随着万氏、陈氏两位母亲住进清河(今淮安市清河区)县清江浦的外公家,7岁又迁入“世德堂”即“陈家花园”。外公是清河县知县,是个读书人,家里藏书丰富,“在嗣母的引导下,开始阅读小说,先后读了外祖父家的藏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红楼梦》、《镜花缘》等。”在陈家花园,周恩来遇到了表哥陈式周,他是一位努力吸收新事物的知识青年,曾出版过一本散文集《此登临楼笔记》,把一腔爱国热情倾注于这本书上。比周恩来大16岁的陈式周非常喜欢小表弟的机敏和聪慧,周恩来则非常佩服表哥很有学问,两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陈式周书房,周恩来读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谭嗣同的《仁学》,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以及大量的进步刊物和历史书籍。陈式周经常给周恩来讲诸子百家、名人故事以及时政新闻等等,这对周恩来思想的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敬业》杂志上发表的《飞飞漫墨》文章,回忆并记录了他在城内岳飞庙中看到的咏怀民族英雄岳飞的《七律诗》,这印证了少年周恩来远大抱负的形成和品德修养的提升是与他在淮安的所见所闻及所学所思是密不可分的。周恩来不到10岁时,先后失去了生母和嗣母,他带着两个弟弟迁回淮安驸马巷老家居住,此时周家已经入不敷出,但好学上进的周恩来坚持到表舅龚家寄读,表舅龚荫荪是位追随孙中山的革新派人物,在龚表舅家他读到了严复的《天演论》,邹容的《革命军》,还有当时的《中华时报》等进步报刊,使周恩来大开眼界。龚表舅喜欢和周恩来谈古论今,谈“战国七雄”,讲“贞观之治”,解析清朝廷割地赔款的莫大耻辱,也向周恩来讲述当时进步人士改造中国的决心。塾师邹先生经常给他开小灶,勉励周恩来要发愤苦读,树立壮志,将来致力强我中华。周恩来从博览群书、与表舅交谈和塾师的教育中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树立了可贵的正义感和爱国心。有一次在巷子里他遇到几个恶少欺辱卖瓜子的小姑娘,他不顾安危,出面干预。在表舅龚家当过婢女的小翠被父亲卖给地主老财,常遭毒打,他主张去找那家伙评理、算账。随着年龄增加和知识积累,周恩来的思维中不仅出现了“国家”及“民族”的概念,而且还在岁月中逐步的强化和不断地升华,以至于他离开家乡淮安才1年,年仅13岁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千秋流芳的响亮口号。1952年秋,周恩来在上海会见表姐龚志如时深情地说:“就童年所受教育而论,表舅可算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有了爱国的思想、民族的思想,就可以从这个立场上前进。”
在那个国难深重的年代,周恩来的家境和境遇都成了教育、磨练小小少年周恩来的各种不同性质、不同方面的因素,不仅使他品德上受到了良好的塑造,而且产生了努力改变现状和命运的强大动力。大军事家韩信,曾为成就大事而甘受胯下之辱,周恩来那超人的相忍为党、忍辱负重的精神,与韩信有相似的地方。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这样写道:“当周恩来在床上弥漫之际,也许他还记得韩信的故事。因为他就像韩信,他拯救了国家,使之安定。”
3、优良家风滋养了周恩来的情怀与胸襟。家风对人生的影响,因人而异。从周恩来身上,却显示了家风的渊源痕迹。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制定了十条家规。这十条家规,从周恩来进北京城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品德高尚,为人所景仰,这是他平生注重道德修养的结果。他在青少年读书时代,就在家中大立镜旁贴着他手书的警句:“面必净、发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正;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每天早晚他都要走到大立镜前照一照。之所以周恩来的品德会如此高尚,除了他从小立志高远、立身严谨外,追根溯源,与周家的祖训密不可分。周家先祖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周敦颐后裔目前已遍及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北京、湖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市,以及港澳台及世界各国。历经近千年,周氏后人繁衍生息,世代兴旺,且将先祖创立的爱莲美德这一民间信仰变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由周氏后人总结出治家报国的《周氏家训》,虽各地字句长短不一,但其基本内容皆为尊先祖祖训,“出污泥而不染”,其中的“规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爱幼”以及“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为民”等体现了爱莲文化的精髓并教化了历代后人,使后人中为民者“积德、行善、慈爱”;为官者“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2010年1月8日,在周恩来逝世34周年之际,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先生手写本《周氏家训》由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周嵩尧避居乡间,将周家一些历史情况写出。这本家训由周嵩尧的嫡孙周华凯捐赠给周恩来故居,与同时捐赠的周恩来祖先容像一起成为故居的镇馆之宝。《周氏家训》是周氏从1017年始祖周敦颐至今近千年间,唯一留存于世的长篇著作,全书近8000字,11项,42页。核心内容是教化后辈如何做人。
从周敦颐的《爱莲说》到周氏家训,再到周恩来同志的十条家规,显而易见,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周敦颐在其千古名篇《爱莲说》中以莲喻“廉”,把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度概括为官之品与为人之德,使廉洁文化从此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得以发扬光大,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为官从政者。
在《周氏家训》中,对于勤俭的论述虽言语不多,但道理颇深。“俭,美德也。俭可养德,可惜福,可无困穷之忧,可享温饱之乐。故治家以省俭为第一义。治躬亦以俭朴为第一义,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勤而能俭,自能兴家,俭而益勤,自能持久。勤俭二字相需亦相成也。”周恩来的四伯父周贻赓家主堂屋当中挂着一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这是周敦颐“人极”的延续。周贻赓教育侄儿等晚辈的治家格言是:孔子儿孙不知骂,曾子儿孙不曾怒,周家儿孙不知求(求名求利)。要求晚辈们勤俭、奋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刻苦学习、助人为乐,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少年周恩来乃至周家后代带来了深刻影响。周恩来继承祖训,不仅将勤俭视为“治躬”(自省)第一要义,治家第一要义,更重要的是将勤俭作为治国的法宝,他的一生可说是执行“勤俭治家,勤俭建国”的楷模。他对亲属,特别是晚辈要求甚严,几乎每次会见亲属都要反复强调勤俭节约。为此,他给家人制定了十条家规,就是希望家人及后人一定要把握好勤俭这个法宝,即使将来以强国站立于世界之林,也不能丢弃勤俭这个法宝。《周氏家训》教导子孙,人要行善,不贪不义之财。周嵩尧一生见过“货悖而入,货悖而出”的事太多,钱从不正当处来,自然也花在不正当之处。周嵩尧认为,克己延至“忍”,周嵩尧认为,“相忍”为第一要诀,“和睦”为最大喜气。忍一忍可以减少许多祸事,那些伤人性命、让人家产破败的事,千万不能去做。人必须有学问技艺,才能随时等待好的机遇。
许多学者对周恩来人生轨迹没有大起大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研究,事实上从周氏家训中对忍的记述就可探究出其中的缘由。抗战时期的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在重庆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时,周恩来接触较多,他这样描述:“我未见过周恩来发怒、发火、或心烦意乱,他总是那么平静、镇定,我没有见过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时候。”的确,忍辱负重,忍中求进,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政治家显著的特征之一。周恩来在中共最高权力位置上生存达半个世纪之久,他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集体中少有的职位曾高于毛泽东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为了民族的利益,他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忍。这就是周恩来的“忍”,也是《周氏家训》立“忍”字为修身之德、为处家之宜的意义所在。 “诚”、“俭”、“忍”三字,是《周氏家训》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是传承周氏爱莲家风的三要诀,更是周恩来严肃家风的渊源所在。发人深思的是,1949年后,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成为周恩来的办公室和住所。厅前有水榭,三面临水,夏季池中莲花盛开,水榭东侧为不染亭,亭榭之间以短廊相接。周恩来进出西花厅,都要穿过不染亭,仿佛天天都在净化自己,品格随之而升华!今天,我们研究周恩来早期发展的历史,学习借鉴其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就是要启发大家充分认识到家庭和睦、家教得法、家风优良对儿童的成长是何等重要。要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克服早期教育“神秘化、简单化”的模糊认识,切实重视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早期教育,让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获得健康与和谐的发展,尤其是在早期人格发展方面,家庭教育肩负着立人之重任。中华正在崛起,亟需人才辈出。儿童的成长只有一次,愿科学的家庭教育之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对家风的重要意义、家风的概念、怎样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家风、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有了较为清晰认识,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培养,为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做出努力。